俗话说: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。最近正值春天,“捂”成了热爱健康的人常谈的话题,但是小易师兄在此提醒,可不只是单纯的“捂”就好了哦!这其中许多要点,且待一一道来~
	
	 
	
为什么要“春捂秋冻”?
	
“三月天,小孩儿脸,一天变三变。”
	
“春捂”是传统的养生之道,因为春天的气温升降不定,需要靠增减衣物来平衡人体的温度,才不会受到杂病的困扰。
	
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,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。
	
冬季转入初春,乍暖还寒,气温变化又大,过早的脱掉棉衣,一旦气温下降,就难以适应,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。
	
	 
	
这时,病菌乘虚而入袭击机体,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,导致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。
	
“春捂秋冻”最重要的原则,是不“捂”不行,“捂”过了也不行。
	
冬季一过,就早早地脱去棉衣,容易患上风寒感冒;穿太多又怕捂出汗,更怕捂出湿疹。
	
因此,把握“春捂”的度就十分重要。
	
那么,科学“春捂”,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呢?
	
	 
	
注意把握“临界值”
	
通常来说,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。
	
低于这个气温时,最好继续“忍受” 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;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,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。
	
其次凭感觉: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。
	
如果“捂”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,身体冒汗,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的脱衣。
	
如果感觉“捂”了身体会出汗,就不妨早点换装,否则,“捂”出了汗,万一再被冷风一吹,反而容易着凉。
	
	 
	
“捂”到哪天?
	
捂到清明即可。
	
初春气候变化大,即使气温已经较冬季暖和,人体内的阳气多数未能及时生长、发散出来。
	
当遇到气温骤降的天气,抵抗力较弱的人就会容易患上感冒。
	
因此,在初春时节要加注意保暖,不要过早脱掉防寒衣物。
	
尤其在清明节前,都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,有意捂着一点,慎防“倒春寒”。
	
进入清明后,随着春雨的降临,气温会逐渐平稳回升,此时可以视乎天气变化,适时减少衣物。
	
	 
	
捂什么地方?
	
“春捂”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为好。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,易受寒冷侵袭。
	
因此,“春捂”应重点做好手腕、腰部、肚脐、小腿及双脚保暖。
	
厚裤和厚袜不可过早减去,并常用热水泡脚,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。
	
此外,初春时节,人们不要换得太快,脱得太早,谨记“上薄下厚”的穿衣原则。
	
下身的裤子、袜子、鞋子,一定要穿得厚点,暖和点,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。
	
	 
	
身心俱“捂”
	
“春捂”不仅捂身子,也要“捂”心灵。
	
走出门去,拥抱春天吧!
	
怀抱大自然中春的气息,别让这生机盎然的难得美景,流失于不经意间。
	
又是一年春来到,也别忘了向身边一直陪伴着你的人们,送去春的问候与关怀,不要羞于把这份感动和感恩表达出来!
	
	 
世界健康产业大会会员单位
河南省和谐慈善基金副会长单位
河南省健康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
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持有者
	
数百场线下活动,经验累硕
	近百万洗髓学员,案例丰富
百余家实体分馆,实力雄厚
	
同修炼,共传承
	
感恩来自全国的髓友和分馆馆长
正因我们所有人的努力
这传承千年的养生功法
得以在当代继续传承、发扬
	
修炼与传承易元洗髓功
不只因为美丽的养生基地
不只因为拥抱健康的养生绝学
不只因为众多优秀的各界精英同修
	
更是真正地
为了健康,为了热爱
为这传承千年的洗髓养生文化
	
做一个终生修行的
大写的人
	
联系我们
▼
	 
	