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:别错过 72 天养生黄金档,拍湿寒养阳正当时!
《黄帝内经》讲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”从立夏到三伏天的这 72 天,是一年之中拍湿寒、养阳气的黄金档期,抓住它,就是给自己的健康投资,为秋冬的安然无恙筑牢根基。
一、湿寒之害,不容小觑
湿气与寒气堪称健康的 “隐形杀手”,二者相互勾结,为祸人体。万病源于湿寒,这话绝非危言耸听。“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”,湿气一旦在体内安营扎寨,就会使人体代谢功能紊乱,脾胃首当其冲。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,湿气重则脾胃功能失调,运化失司,有害物质堆积体内,毒素难以排出,疾病便随之而来。
夏天本该是出汗的季节,因为汗液里藏着垃圾与毒素,诸如痰湿、痰浊、痰瘀、痰毒等。可如今,许多人长时间窝在空调屋里,外面的寒气将你裹得严严实实,毛孔无法正常打开,毒素也就无从排出。如此一来,体内的老寒没排干净,又平添了新寒,日积月累,身体怎能不受罪?
二、三伏天养生,事半功倍
三伏天,这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段。此时,万物升阳,人体气血旺盛,腠理开泄,体内的阳气都往体表涌动。这一特殊时期,为调理寒、湿、虚类疾病提供了绝佳契机。
(一)顺应自然,守护身心
夏气通于心,高温易扰心神。在养生之道上,需从多个维度入手调养身心。
其一,涵养心性,遇事保持 “静若平湖” 的泰然心境,以此来中和夏日的焦躁之气,让内心回归平静。
其二,饮食宜清,多吃苦瓜、黄瓜这类时令鲜蔬,搭配富含维生素的西瓜、草莓等应季果品,绿豆汤更是消暑的不二之选。
其三,作息有度,午间安排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小憩,既能弥补昼长夜短带来的睡眠不足,又能避免昏沉影响夜间睡眠质量。
其四,动静相宜,运动时切忌大汗淋漓,清晨或傍晚进行舒缓锻炼,让身体微微出汗为宜,顺应自然节律调整起居,方能在炎炎夏日守护身心安康。
(二)学六法升阳气,拍湿寒
晨起姜枣茶,唤醒阳气 :取生姜 3 片、红枣 3 颗去核,一同煮水 10 分钟。生姜性辛温,能散寒;红枣可补中益气。清晨空腹喝上一杯,能有效激发脾胃阳气,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。
温养中脘穴,驱寒温阳 :中脘穴位于肚脐正上方 4 寸处(约五指宽)。将掌心搓热后,轻轻捂按中脘穴 10 分钟,可以直接温通胃经,对于胃脘冷痛、胀气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,让寒气无处遁形。
八段锦 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 :站立,一手托天,一手按地,左右交替拉伸,每天坚持做 10 分钟,直至后背微微发热。这个动作能够疏通肝胆脾胃经,升清降浊,显著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,让湿气无处藏身。
午时晒背,借天补阳 :在上午 11 点至下午 1 点这个时间段,避开强紫外线,晒后背 20 分钟。此时心经当令,督脉能充分吸收阳气,进而驱散脾胃寒湿,对于改善手脚冰凉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金刚跪坐,引火归元 :饭后 5 - 10 分钟,采取双膝并拢跪坐的姿势,臀部轻坐于脚后跟,脚踝处可垫毛巾以防麻木。这样的跪坐能刺激胃经穴位,促进消化,有效缓解胃胀反酸等问题,引导体内的 “火” 回归正位。
陈皮砂仁粥,食疗升阳 :准备大米 50g、陈皮 3g、砂仁 2g。先将大米煮至粘稠,快好时加入砂仁焖 5 分钟。陈皮理气,砂仁醒脾化湿,二者搭配,专克脾胃虚寒,一碗热气腾腾的陈皮砂仁粥下肚,阳气便在体内悄然升腾。
立夏养生,拍湿寒、养阳气正当时。这 72 天的养生黄金档期,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健康礼物,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!